![]() |
|
環境設計研究協會(EDRA)2012年最佳書籍獎Places Book Award (本書內附WALKNG TOUR免費活動卷) 挑戰公共∕私有、開發∕永續、中央∕邊陲、城市∕鄉村…的界線 怎樣才是好城市?誰來定義好城市? 從突尼西亞到埃及,從占領華爾街到占領土耳其的廣場,從北半球的香港到南半球巴西,城市造反事件如野火燎原般席捲全球。這股從城市點燃的人民之火向我們指引了前方的道路。我們想問的是,人民的力量如何參與新公共空間的建立,又如何打破權力者與既得利益者的城市想望?在新一波的公民行動中,對城市空間的改造如何能夠帶給社會關係、政治過程和文化認同新的解答? 《城市造反》從世界各地,收錄了十一個特色各異的社區營造實例,試圖提出更兼容並蓄的非典型都市規劃術。透過各地的城市造反實錄,瞭解當地民眾與專業者,在面對僵化的都市建設時,所從事的抵抗、反制與自力救濟,更重要的是重新營造一個更多元、開放的城市。 既然人類許諾生活在一起,演化出「城市」這樣的人群形態,我們便應讓城市不僅僅是空間上的地理單位,還能名符其實,展現眾人群居的意義和價值,不論是對環境的尊重、對鄰人的共享、對民主的追求…… 「造反」不是一種態度,不為反對而反對,「反」是改變,是可能性,是指引的方向,由邊緣改造中央的具體行動,人民的行動足以「反過來造就」更有機、更正義、更有活力的都市。 作者簡介 主編∕侯志仁 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系主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規劃博士 曾參與七股濕地及黑面琵鷺保育、美濃文化造鎮、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與宜蘭演藝廳規劃設計,以及台灣諸多社區及文化保存工作。近年於西雅圖推動跨文化的民眾參與及都市開放空間設計、公共空間研究,以及跨國性的社區服務學習。著有《浮游城市》 (Transcultural Cities: Border-Crossing and Placemaking) (2013)、《反叛的公共空間》(Insurgent Public Space: Guerrilla Urbanism and the Remaking of Contemporary Cities) (2010)、《城市綠化與社區茁壯:向西雅圖的社區園圃學習》(Greening Cities, Growing Communities: Learning from Seattle’s Urban Community Gardens) (2009)(Julie Johnson與Laura Lawson合著) 等書,其中《反叛的公共空間》與《城市綠化與社區茁壯》分別榮獲「環計設計研究協會」(EDRA) 2012年與2010年最佳著作獎。 作者群 陳樂倫(Caroline Chen) James Rojas Blaine Merker Michael A. LaFond 饗庭 伸 西田 司 林 泰義 Teresa Mares Devon Pena 黃舒楣 Andrew Pask Teresa Mares 譯者簡介 吳比娜 覺得城市不該(只)是住大房子、好辦公室的地方,城市應該是學習、成長,跟不同人相遇的所在。喜歡在路上跟陌生人聊天,並在廣場和草地上發呆,希望從夢想漸趨於實踐。常從事寫作與翻譯,作品散見《聯合報》、《鄉間小路》、《大自然》、《人籟》。台大城鄉所畢,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 鄧佑生 一九八五年生,台灣新竹人,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期望建築是以一溫暖的方式存在,反應環境,文化,與人性。當建築具有意涵與故事,便能使人產生共鳴,與溫暖人心。喜歡在旅行中體驗不同的文化,尋找各國建築與居民交流的方式。希望能找到一種頻率,做出能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共鳴的建築。 顏寧 現任「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近年關心都市空間與海洋生態,愛好表演藝術,看舞跳舞也寫舞評。過去組織「五年計畫」參與台北藝穗節,尋找與環境對話的表演方式,演出作品《女子弄》、《環遊我家》和《雙爽呆逮》。舞評發表於《PAR表演藝術雜誌》《國藝會雙月刊》與《BINDO翻桌報》等刊物,曾獲台灣藝文評論徵選專案優選。兼職譯者,譯有《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與《建構扎根理論》(合譯)。 賴彥如 有豐沛的好奇心,喜歡觀察人心以及世界怎麼運作。在山林裡感覺很安全,和陽光與樹葉的光影是好朋友,愛聽蟲鳴唧唧,四處亂走。著迷瑜珈的古老智慧,想要找到一種讓你我他蟲魚鳥獸陽光空氣水與老樹老屋更快樂的生活方式。台大外文雙主修社會系畢,在文學的領域裡發現人性的複雜,在社會學裡發現自己和這個世界連結的可能,後來進了城鄉所打滾。現在從事社區營造工作,持續摸索好城市的各種可能。 施佩吟 一九八二年次,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大學時代因為一場南投埔里反瀝青廠運動的街頭落淚經驗而開始接觸九二一災後社區營造,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在鹿谷茶鄉進行田野調查研究,對於空間環境與人的興趣是在那時才開始的。目前還持續從事空間規劃的行業,專注於都市公共空間及社區社群的地區營造機制。 吳瑟加 台大哲學系畢,兼職譯者。在康乃爾大學都市與區域規劃研究所就讀時主要興趣是歷史保存,對於常民地景一老牆一朽木,皆常有感情:故既懼唯商是慮之摧迫;但另一面,也對漸漸蔓生、深具「造反精神」的城市塗鴉發愁。但這就是我們百花齊放,處處生命力湧現的多姿世界,豈不令人讚嘆? |
推薦序 重新佔領城市
推薦序 打開新的社會關係,形塑新的公眾
自序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案例五
案例六
案例七
案例八
案例九
案例十
案例十一
|
資料來源 : 以上資訊圖文為原權利人所有,圖片、商品介紹為博客來提供,若有侵犯之處請盡速通知本站長隨即修正或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