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
    • 作者:陳培豐
    • 出版社:群學
    • 出版日期:2013/08/20
    •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由以下各層次的析論組成:(1)整理在東亞區域中被現代政治與傳統文化左右的漢字在臺灣引發的「混成語現象」;(2)分析這種混成的漢字漢文帶給臺灣人的想像;(3)探討這種文體想像的崩壞與重構,以及對這種想像的見解問題;(4)究明眾多文體的分界與生成過程;(5)探究在日本帝國擴張下,新的漢文解釋共同體重組的實際狀況。以上五個主題依序為本書前5章,第6章則為本書的考察與總結;以此篇幅試圖探討日治時期臺語文成立的歷史過程,為現代臺灣人的精神文化史進行點描。

  本書最關心的課題,是以世界殖民史與東亞區域文化史的視角,考察出現在臺灣的漢字漢文諸相各具什麼意涵;這將在第5章及結論探討。

本書特色

  本書將向來被視為既定分析概念的「漢文」當成主要分析對象,考察臺灣語言文體在東亞漢字文化圈與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混成語現象」,以自創的概念「殖民地漢文」當成貫穿整體論述的概念,分析、考證臺灣的各種文體及其背後隱含的政治、文化、社會、階級、思想與歷史意義,試圖探討日治時期臺語文成立的歷史過程,為現代臺灣人的精神文化史進行點描。

  「殖民地漢文」存在於臺灣,與其說是歷史的偶然,不如說是文化發展的必然。

  如今,臺灣社會上的漢文書寫具有高度恣意性和創作性,是種由民間主導、「約定俗成」的文體表記規範,而這種「臺灣國語」的創出及默契規範,將逐漸成為臺灣人內涵的一部分。因此,尊重多元、保持融合,反映臺灣文化的自主性和特色,策略性地利用混雜以達成「同中求異」的理想,應該是臺語文發展最自然且可行的一條路。

作者簡介

 

 

  

序章-漢文「混成語」化的想像和界限
一、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的特殊性
二、「同文」下的異民族支配
三、漢字的「混成語現象」
四、折射臺灣人精神與文化面貌的文體
五、以「漢文」為分析概念的局限
六、漢文的混成現象與歷史定位
七、本書構成

第1章-東亞漢文的「大熔爐」
一、前言
二、日本的漢文脈絡與「帝國漢文」
三、《臺教會》雜誌誕生
四、《臺教會》雜誌的影響
五、「殖民地漢文」的誕生與意義
六、小結

第2章-從明治體到「中國白話文」
一、前言
二、異於西方混成語結構的「殖民地漢文」
三、殊途同歸:殊事同指,異路同歸
四、從「中國白話文」出發的臺灣現代文學
五、文體想像與社會現實的落差
六、小結

第3章-「聽歌識字」的鄉土文學∕臺灣話文運動
一、前言
二、開啟文體問題的潘朵拉之盒
三、普羅階級教化主導權的爭奪
四、「聽歌識字」的語言運動
五、浮上檯面的階級、現代化矛盾

第4章-「中國白話文」與臺灣話文的界限
一、前言
二、「一篇多語」的分工式文體與效應
三、翻譯中凸顯的臺灣話文問題
四、難與現代翻譯接軌的臺灣話文
五、「中國白話文」與臺灣話文的異同與論爭意義
六、小結

第5章-受縛的「殖民地漢文」
一、前言
二、「殖民地漢文」詮釋共同體的成熟化
三、臺灣人專屬文體的誕生
四、漢文與日文分際的移動
五、成為國策宣傳工具的中國白話文
六、小結

結論-戰前戰後的「殖民地漢文」與臺語文
一、前言
二、東亞地區的現代化與漢文的重組
三、從「殖民地漢文」看臺灣語文的發展軌跡
四、臺灣漢文的想像與界限
五、多語社會下臺語文的自助重生之道
六、同樣陷入「同文」泥淖的日本帝國
七、戰後的「殖民地漢文」與臺語流行歌曲
八、解嚴後的臺語文發展
九、低俗小眾到摩登大眾的現代版「殖民地漢文」

後記
參考書目
索引



 

 

 

 

 

資料來源 : 以上資訊圖文為原權利人所有,圖片、商品介紹為博客來提供,若有侵犯之處請盡速通知本站長隨即修正或移除。

 

arrow
arrow

    D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