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內容簡介 |
一次大戰是人類進入總體戰的時代的標記,戰爭不只是發生在前線戰場與談判桌,也在後方的工廠、還有媒體報導與教室,複雜的文學、藝術與戰爭的關係等等這些都在尼爾.弗格森綜觀視角下被一一剖析。
當時全世界16億人口的14億人、三十一國參與這場歷時四年三個月的戰爭,據此稱之為「世界大戰」絕無誇大。8500萬人上前線,1000萬人死於戰場前線,另有1500萬人是永久性傷殘,戰線後方有1000萬人死餘肌餓、疾病、革命。參戰雙方的國家與人民彼此有不共戴天之仇嗎?沒有!那麼這場戰役為何會爆發並且如此慘烈?只因為皇儲夫婦死於恐怖份子之手嗎?這場戰爭是無法避免的嗎?
下面是當時的人所做得證言:
「戰爭有如沸騰的鍋爐,各國從爐的邊緣上一路滑了進去」--勞合.喬治《戰爭回憶錄》
「我最終達到的結論是,沒有一個個別人類足以阻止這場戰爭」--英國外交大臣葛雷。
「我們必須想到在那些時日裡,各國之間的交往….互相太過靠近,就會產生雷電火花」--邱吉爾《世界危機》
「人們對於逼進中的災難的知覺開始轉變成渴望…讓老天爺終於允許納在也無法阻擋的命運能自由展開吧!」--希特勒《我的奮鬥》
在此另外提供兩位專研一戰學者的見解:
「德國的世界政策讓歐洲一頭栽進了世界大戰」--伊曼紐.蓋斯《通往災難的長路》
「沒有誰問,打這場戰爭是為了什麼?德國人發動戰爭是為了獲勝,聯軍作戰是為了不輸...贏得戰爭成為目的本身。」--(A.J.P.Taylor)
本書作者尼爾.弗格森則嘗試提出10問題:
尼爾.弗格森的10個問題有些被問過,有些不曾出現過(例如第8與第9),被問過的-例如這場戰爭是否不可避免-他則整理爬梳提出自己的新見解。
更不同於以往的研究手法在於本書作者使用經濟與社會學的視角重新審視這場戰爭,例如殺一個人花費多少?投降、受傷對敵我雙方各有什麼效果?對於停戰的原因弗格森的答案也不同先前的說法。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四個帝國(沙皇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垮台,出現了一個蘇維埃政權、71個新成立的國家。也因為一戰種下的恩怨,與善後處理的失敗(凡爾賽和約對於若要與德國和解顯得太嚴苛、若想長期壓制德國又顯得太寬鬆),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難以避免。
今日我們回顧20世紀的政治社會經濟與軍事等等歷史,都必須對這劃時代事件的一戰有所了解。我們所熟悉的二戰人物他們也都直接或間接受到一戰的深刻影響,這其中有毛澤東、希特勒、邱吉爾、羅斯福、胡志明、戴高樂等等,希特勒更是被這場戰爭製造的人;我們耳孰能詳的法西斯、經濟大恐慌、共產黨、社會主義、軍國主義等等如果不理解一次大戰及其後續發展是難以把握的!
作者簡介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
1964年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英國牛津大學畢業,研究專長為國際歷史、經濟史及英美帝國主義。
哈佛大學國際歷史教授,牛津大學耶穌學院資深研究員,史丹福大學胡佛學院資深研究員。
著有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紙張及鋼鐵(Paper and Iron),羅斯柴爾德家族(The House of Rothschild),金錢關係(The Cash Nexus),大英帝國:英國如何型塑現代世界(Empire),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Colossu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等書,也擔任虛擬歷史(Virtual History)編輯。
與英國Channel 4電視台針對三本著作(1. 大英帝國:英國如何型塑現代世界(Empire: How Britain Made the Modern World);2. 貨幣崛起:金融資本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及其未來之路(The Ascent 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3. 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合作推出歷史紀錄片而聲名大噪,2004年獲選為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2011年為彭博電視台特約編輯及新聞週刊專欄作家。弗格森是國際知名的歷史學者,同時因政治立場偏右、挺身為帝國主義辯護等鮮明立場頗受關注,常與知名學者如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筆戰引發不同話題。
|
目錄 |
導論 003
第一章 軍國主義的神話 037
第二章 帝國、協約以及愛德華王的姑息政策 075
第三章 英國的幻覺戰爭 105
如果歐洲國家間發生戰爭,英國政府或國會有自由決定英國是否應該加入戰爭,沒有任何未公佈的約定將縮限或妨礙這項自由。沒有此類協商正在進行中,而且就我能判斷的範圍內,沒有此類協商有開始進行的可能。 英國外交大臣葛雷
第四章 軍火與兵力 137
俄羅斯將在兩到三年之內完成軍備整備。敵人的軍力優勢將勝過我們太多,以至於他[小默爾特克,德國參謀總長]不知道我們到時候該如何對付他們。在他看來,我們別無選擇,只能發動一場預防性戰爭,以便在我們或多或少還能較量的時候,先把敵人打敗。──德皇威廉二世
第五章 公共財政與國家安全 163
我們花在軍備上的錢是德國的一半,但是奧地利的國民生產毛額只是德國的六分之一。換句話說,我們花在戰爭上的錢按比例計算是威廉皇帝的三倍。我們一定要這樣以忍受貧窮與飢餓為代價,來扮演強國嗎?──奧地利《勞動者日報》
各方將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軍事整備,直到有一天:寧願在恐怖中走向盡頭,也不願恐怖永無盡頭 ... 他們可能也會說:聽好,如果我們等太久,我們就是比較弱小而非比較強大的一方 ... 布爾喬亞世界的最終毀滅已經在不遠的將來。──社會民主黨領袖奧古斯特.貝別爾
第六章 人類的末日: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至八月四日 205
第七章 八月的日子:熱烈從軍的神話 243
喔!我是亨利.杜伯,而且我不上戰場,
德國皇帝去你的吧!
第八章 傳媒大隊 289
假使你在文章裡不提到權責機關、政府、政治 .... 銀行、傷兵、德國人的暴行[或]郵政服務,那你可以自由地對任何事表達意見,負責審查的那兩位還是三位官員都會准許發表的。── 阿弗瑞德.卡波斯
新聞記者已經使我們的想像力貧困到如此程度,才使我們能夠打一場毀滅戰爭來消滅我們自己。由於他的工具─報紙─具有無止無境的影響力,使得我們體驗事物的能力、以及基於實際體驗而來的心智發展都被剝奪了,於是今天記者能夠在我們腦裡植入面對死亡的勇氣,讓我們靠了這個勇氣就一頭衝向戰場 ... 他濫用了語言,來粉飾我們的人生被濫用的事實。──維也納的諷刺作家卡爾.克勞斯
第九章 經濟實力:虛擲的優勢 335
第十章 戰略、戰術與人頭差額 373
第十一章 「用最低成本製造最大屠殺」:戰爭財務 415
更可能發生的狀況,反而是一場不斷拖延下去的對抗 ... 其中沒有一方能取得決定性的優勢。雖然文獻上可以論證,一場拖延時日的戰爭以今日的經濟條件而言並無可能性,但是並沒有實務上的證據可以支持這種理論。而且也有一些知名的經濟學者相信,現代的金融體系特別適合長久地支持戰爭的進行。──美國外交官路易斯.愛因斯坦
既然每個國家都把錢看得比海灘上的小石頭還不重要,而且在戰爭結束時,所有國家大概都會用這種或那種辦法不履行債務,所以戰爭看起來真沒有結束的理由,特別是有那麼多人在靠戰爭發大財;女士們很高興先生們不在家,而且所有人都害怕戰後各種事項要重新安排:工業上、政治上、金融上以及內政上。──《泰晤士報》戰地通訊記者查爾斯.瑞平頓
第十二章 死亡的本能:人們為何戰鬥 439
常常 ... 氣氛是非常歡樂的。我們許多人都在任務中找到很多的、像運動比賽一樣的樂趣。那些急性子的傢伙總是想方設法,用自製的投擲器以最有效的方式把炸彈拋出去 ... 又有一次有個傢伙爬到地面上,把一個鈴鐺綁在鐵絲網上,鈴鐺上有一條長長的繩子,這樣他就可以沒事拉一拉,以刺激英方的前哨。對他們來說,就連戰爭也只是個玩笑。──恩斯特.榮格
當十幾發子彈呼嘯飛過時,我們四個正站在路上談天說笑。我們全都搶進最靠近的一個門裡─那剛好是一間廁所─一個人跌在另一個人的身上,彼此放聲大笑 ... 我愛極了戰爭。那就像一場野餐,但是不像野餐那樣毫無目標。我從來沒有過得這麼好,這麼快樂過。──朱利安.格倫費爾
第十三章 俘虜者的兩難 475
全營官兵已經學習到,對待德國人唯一方式,就是殺掉他們 ... 我幾乎沒看過戰俘長什麼模樣,理由之一是,我們這個營懂得如何照顧自己飢渴的靈魂 ... 要記住,十二兵團「死不透的老兵」絕不手軟,而且,除了傷患,全不接受戰俘。──法蘭克.麥斯威爾上校,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得主
這些返鄉的戰士將會闖入偏僻的鄉下與小地方;在那裡戰爭才真正開始。他們在前線上失敗了,現在他們將動手攫取那錯失的成功。跟此刻就要爆發的所謂和平相比,戰爭的本質─謀殺、掠奪與強暴─不過是小孩玩意兒。願戰爭之神保護我們,讓我們免於遭受橫在眼前的這些侵害!他們令人畏懼的行動─不再受到戰壕的框限,不再受制於上級的命令─將尋求武器,將在任何情況下尋求恣意的滿足;他們將帶給這世界的死亡與疾病,甚至超過戰爭本身所製造。──卡爾.克勞斯《人類的末日》
第十四章 如何(不要)償還戰爭債務 511
人民的秩序與工作,需以麵包與和平作為前提;前提如果不存在,我們將會倒向布爾什維克主義,那將是德國的滅亡。然而這個陷入無產階級革命的危險,在我感覺中,正好構成某種安全閥,讓協約國家不至於用盡手段來讓我們絕對地走投無路。因為如果那種政治瘟疫從匈牙利一路蔓延到德國來,那法國與英國也都無法置身事外;那將意味著歐洲的末日。──法蘭茲.維特霍夫特
結語:末日大戰以外的選擇 557
註釋 592
|